2021年各省市GDP数据报告:广东领跑第一,深圳GDP超首尔,挑战世界前十!

2月28日,公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圆满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1万亿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万亿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7万亿元,同比增长8.2%。与此同时,随着各省份经济运行情况的先后披露,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1年经济成绩单已全部揭晓。01广东经济领跑全国,海南两年平均增速第一

截至目前,2021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较2020年增加了1.36万亿元;江苏GDP紧随其后,以11.64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二,迈上11万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8.6 %,较2020年增加了1.37万亿元。这已经是广东GDP连续33年位居中国内地省份的第一名,也是目前唯一一个GDP12万亿大省。

12.4万亿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1.92万亿美元,已超过加拿大、韩国2021年GDP总量,在全球可以排到第九、第十。去年GDP增速跑赢全国的省份还有:江西(8.8%)、江苏(8.6%)、北京(8.5%)、浙江(8.5%)、山东(8.3%)、安徽(8.3%)、重庆(8.3%)、四川(8.2%)。上海、贵州均增长8.1%,与全国水平持平。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截至目前增长最快的前三名是海南(7.3%),山西、贵州(均为6.3%);湖北两年平均增长3.3%,但逐季提升。

3月2日,发布《2021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多项数据为最新披露。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3.66 亿元,同比增长7.9%;

第二产业增加值50219.19 亿元,同比增长8.7%;

第三产业增加值69146.82 亿元,同比增长7.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43.0%和52.8%,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3 个、3.4个和4.2 个百分点。

其中,广东人均GDP首次突破1.5万美元,迈上新台阶,透露三个重要信号:

其一,常住人口新增60万人,广东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优势不断增强,这对形成供需互为支撑的良性经济循环意义重大。

其二,2016年以来,第二产业对广东GDP贡献率首次回升到40%以上,显示出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正在增强。

其三,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9%,实体经济升级带动服务业升级,成为广东经济迈向中高端的新趋势。



2016-202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效率的跃升:人均GDP超1.5万美元:

2021年末,广东常住人口1268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

比照日前发布的全国数据(2021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广东的人口优势可见一斑。

从具体人口数据看,广东城镇常住人口9466.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63%,比上年末提高0.4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全年出生人口118.31万人,出生率9.35‰——出生人口占全国超过一成,出生率高出全国平均近2个百分点。

换言之,广东不只是人口规模大省,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省份。这对广东而言,不仅意味着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意味着更广阔并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以及提升人力资本的巨大潜力。

疫情之下,保持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同时,广东的“人均产出”也在持续提升。去年,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28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34美元),增长7.1%。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实,这也是广东人均GDP首次超过1.5万美元大关。

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人均收入和消费:

2021年,广东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3元,比上年增长9.7%。同期,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589元,比上年增长10.9%。

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621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12元,增长16.8%。全省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还有一项人均指标更能体现广东人口的质量:截至2021年底,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4.89件。

在这背后,是同期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43.96万件,居全国首位。而全国数据看,同期的境内有效发明专利270.4万件。

换言之,全国每六件发明专利就有一件在广东。

“广东科技研发的总体实力较强,专利增长也能保持较高增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建议,广东进一步提升发明专利的占比,支持PCT国际专利的申请,与港澳加强专利合作打造全球专利高地。

(2)工业的力量:第二产业贡献率超40%:

2021年,广东GDP超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超5万亿元,增长8.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0%,这比2020年第二产业贡献率(33.7%)提高了9.3个百分点。



2016-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呈现逐步下降到基本稳定再到回升的态势:

2010年,第二产业对广东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2.9%,是无可争议的经济增长主力军;

此后,该指标除2014年等个别年份回升之外,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16年降低到40%以下,近年来基本稳定在33%到40%之间,同期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则逐步提高,2020年接近六成。

随着此次第二产业贡献率的显著回升,2021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也调整为4.0:40.4:55.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



2016-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2021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4%;

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2.9%;

工业投资增长19.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4.6%。

(3)经济迈向高端化: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9%:

工业不仅贡献大,而且升级快,新兴产业更是蓬勃发展。

广东省统计局发文表示,2021年,在双碳发展战略下,广东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增加值增长19.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工业机器人增长56.5%,集成电路增长30.3%,新能源汽车增长155.6%。

实体经济升级,也带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升级。

2021年,广东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0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9%。

“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这反映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正在迈向高端化。”李志坚建议,以创新为引领,加快驱动广东服务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

分行业看,去年广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3.3%,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0.2%。

02、17省人均GDP超1万美元

从各省份人均GDP方面来看,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

北京人均GDP继续保持第一,由2020年的16.42万元增至18.39万元;

上海人均GDP紧随其后,以17.38万元位列全国各省份第二。

其后,江苏、福建、浙江、天津四省份人均GDP均超过10万元,分别达到13.73万元、11.75万元、11.39万元、11.32万元。




03、山东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

从第一产业来看,山东以6029.03亿元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继续巩固了山东农业强省的地位。其后,四川、河南分别以5661.86亿元、5620.82亿元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三。

此外,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升至全国第四位;河北、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升至全国第八、第九位。

从第一产业增速来看,湖北、甘肃、湖南位居前三,增速分别为11.1%、10.1%、9.3%。




04、江苏、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5万亿元,高居全国前二

从第二产业增加值来看,江苏、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双双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江苏以51775.4亿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则以50219.19亿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紧随其后,江苏、广东两个制造业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其后,山东、浙江第二产业增加值双双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分别以33187.16亿元、31170.78亿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四。此外,山西、重庆、辽宁3省份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产业增速中,北京增速最亮眼,达到23.2%;其后湖北、浙江、山西、江苏增速均超过10%,增速分别为13.6%、10.2%、10.2%、10.1%。




05、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逼近7万亿元,继续领跑全国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最为亮眼,达到69146.82亿元,继续领跑全国;其后,江苏以59866.4亿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二。

此外,山东、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首破4万亿元;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首破3万亿元;安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破2万亿元;山西第三产业增加值首破1万亿元。

从第三产业增速来看,海南增速最亮眼,增速达到15.3%;湖北紧随其后,增速达到12.6%;江西、山东、重庆第三产业增速均达到9%,分别为9.5%、9.2%、9%。




06、东北有望诞生第一个万亿城市

截止目前,全国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厦门、成都、武汉、西安、济南、青岛、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



按照2014年11月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我国城市被划分为五类七档。

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下面是2021年出来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



目前中国内地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14个特大城市,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近年来,东北经济强市被其他省会陆续赶超。加上前几年经济普查,原本已经突破7000亿的多个东北地市,GDP遭遇挤水分,又回到了重新攀上7000亿的历程。

2020年之后,东北各地发展均步入正轨。



从2021年经济数据来看,大连以7825.9亿元位居东北第一,在全国排名第29名。

沈阳GDP达7249亿元,反超昆明、长春,位列31名,重回东北第一大省会之位。

长春GDP为7000亿元左右,位列30-40名之间,哈尔滨GDP为5351亿元,位列50名之内。

未来几年,东北有望诞生第一个万亿城市。

目前,内地共有24个万亿GDP城市,其中南方18个,北方6个。

广东独占4席,与江苏并列第一,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全部破万亿。

北方的6个万亿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西安。



那么,谁是下一个万亿城市?

可以看到,东莞晋级之后,9000亿量级城市存在明显断层,这意味着2022年或许将是没有新晋万亿城市的一年。

在东莞身上,有5个极其鲜明的印记:双万城市、制造之都、外贸大城、强镇经济、深圳都市圈成员。

目前,8000亿量级共有4个城市:江苏常州、山东烟台、河北唐山、江苏徐州

这些城市快则未来2年、慢则2025年之前,都有望跻身万亿城市之列。

而在7000亿量级,则有大连、温州、昆明、沈阳、潍坊等众多城市,这些地方未来5年左右也大概率会有万亿城市诞生,而东北地区也有望实现零万亿城市的突破。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3/4,省域经济最高已经攀升到12万亿以上,市域经济最高也超过4万亿,万亿城市的含金量将与以往有着明显不同。

届时,2万亿城市,或将是新的起点。


07、广东2021年经济成绩单:8城人均GDP超1万美元

(1)GDP万亿城市增至4座,深圳GDP突破3万亿

从经济总量方面来看,深圳2021年GDP高居全省第一,达到30664.85亿元,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

广州GDP紧随其后,达到28231.97亿元;

佛山GDP位居第三,为12156.54亿元。

此外,惠州GDP和汕头GDP分别逼近5000亿元和3000亿元大关;

清远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从经济增速方面来看,汕尾以12.7%的GDP增速领跑全省;

其后,肇庆以10.5%的GDP增速位列第二,惠州以10.1%的GDP增速位列第三。

同时,汕尾GDP两年平均增速高达8.6%,遥遥领先;其后,肇庆、阳江、云浮GDP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6%。




(2)8城人均GDP超1万美元

从人均GDP方面来看,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深圳人均GDP高居第一,由2020年的15.76万元增至17.46万元;

珠海人均GDP紧随其后,以15.91万元位居第二;

广州人均GDP15.12万元,位居第三。

其后,佛山、东莞人均GDP均超过10万元,分别达到12.8万元、10.37万元。

2021年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平均汇率6.4515的利率计算,深圳、珠海、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8座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占比接近四成。

这其中,深圳、珠海、广州3市的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佛山人均GDP逼近2万美元。




(3)佛山、东莞、惠州第二产业比重超五成

从第一产业比重来看,梅州第一产业比重最高,达到19.2%;云浮、湛江紧随其后,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18.4%、18%。

从第二产业比重来看,东莞第二产业比重最高,达到58.2%;佛山、惠州紧随其后,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56%、53.3%。

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广州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达到71.6%;深圳第三产业比重紧随其后,达到62.9%;此外,珠海、揭阳、河源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50%。




(4)茂名、湛江第一产业增加值超600亿元,高居前二

从第一产业增加值来看,茂名、湛江分别以648.85亿元和640.94亿元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稳居全省前二;

其后,肇庆以458.46亿元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位居第三;

从第一产业增速来看,中山、韶关、东莞、汕尾、惠州增速均超过10%,分别为20.4%、13.1%、11.8%、11.4%、10.2%。




(5)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超1.1万亿,领跑全省

从第二产业增加值来看,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1338.59亿元,领跑全省;

广州、佛山、东莞分别以7722.67亿元、6806.95亿元、6319.41亿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列二至四位。

从第二产业增速来看,这21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增速超过10%。

其中,汕尾增速最亮眼,达到16.8%;

其后肇庆、惠州、阳江第二产业增速均超过14%,增速分别为15.3%、14.4%、14.4%。



(6)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超2万亿元,位居第一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广州、深圳最为亮眼,高居全省前二。

其中,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202.89亿元,位居第一;

其后,深圳以19299.67亿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第二,佛山以5139.04亿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第三。

从第三产业增速来看,汕尾增速最亮眼,达到10%;其后,揭阳、汕头、潮州、广州增速均达到8%,分别为8.6%、8.5%、8.4%、8%。




08、深圳GDP首破3万亿超首尔,挑战世界前十

2021年上海市实现GDP43214.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4.8%;GDP总量继续稳居全国城市第一。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大一线城市继续位居GDP总量前四。其中,上海和北京都是全年GDP首次超过4万亿大关,深圳超过3万亿。

2021年,深圳GDP为30664.85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6.7%。如果忽略价格变动因素,直接用2021年的数据除以2020年,得出名义增速为10.82%

以下是北上广深2021年GDP数据对比:



2021,深圳GDP首次站上三万亿,超过广州、香港,稳居全国第三大经济城市。

30664.85亿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属于什么水平呢?

已经超过韩国首尔与新加坡,排名亚洲第四,仅次于东京、上海、北京。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深圳GDP正在逼近美国休斯顿,挑战全球第十。



以下是GCCTII(全球城市创意和科技创新指数)发布的2020年全球主要城市GDP排名:



图片来自上海证券报

如上图所示,纽约仍然是全球城市的杠把子,生产总值高达6.5万亿元,相当于1.5个上海,超过2个深圳。

纽约拥有17家世界500强总部,其中大部分为金融巨头,聚集了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高盛、大都会保险、辉瑞等企业的全球总部。

纽约市的面积只有1214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市的60.7%,产出却高达6.5万亿元,可能是地球上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

仅次于纽约的是东京,生产总值高达6万亿元,约占日本全国的20%。东京拥有39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在全球仅次于中国北京(60家)。

包括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索尼、三菱重工、佳能等知名企业的总部均位于东京。

排名全球第三的是洛杉矶,生产总值高达4.85万亿元。洛杉矶是美国第二大城市,拥有康菲石油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迪斯尼、米高梅、21世纪福克斯等知名企业。

上海2020年与伦敦只有一步之遥,2021大概率已经超过伦敦,位居全球第四,北京则有望排名全球第五。

按照最新的汇率来计算,深圳2021年的GDP已经略超休斯顿(2020年GDP)26亿元,挑战全球第十的趋势已经形成。

当然,是否真正超过休斯顿,还要等到后者发布2021年的数据才知道。休斯顿是美国四大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被认为是硅谷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

对深圳来说,如果能超过休斯顿迈入全球TOP10,那将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广州GDP2020年已经超过香港、新加坡,2021年则有望继续超过旧金山,排名全球第14。


09、一向以高增长而著称的深圳,速度为何慢下来了?

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深圳GDP无论是实际增速还是名义增速,在一线城市中都是垫底的,这是比较罕见的。

TOP10城市名义增速如下:

TOP10城市实际增速如下:


一向以高增长而著称的深圳,速度为何慢下来了?

从数据来看,有两个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降低;

另一个是第二产业增速下滑,实际增速只有4.9%,远低于第三产业。

有观点认为,深圳二产下滑主要是受华为的影响,固投下滑主要受楼市调控的影响,下面简单分析一下。

2021年12月31日,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发表2022年新年致辞,提到了华为2021年业绩,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40亿人民币较上年下降28.9%。

这相当于直接砍掉了近三成业务,2021也是过去5年华为收入首次出现下滑,大约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6036亿)。

华为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ICT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下滑,对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都会有波及,这可是深圳最核心的支柱产业,所以华为的业绩下滑,对深圳GDP的影响较大。

去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华为所在的龙岗区,GDP实际增长-9%,名义增长-7.36%,是深圳唯一负增长的区,历史罕见。

房地产低迷,首先拖累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21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仅为3.7%,而广州这一增速是11.7%、上海是8.1%。

固投是拉动GDP的利器,这一引擎熄火,对GDP的影响可想而知。

房地产低迷,对一二手房的交易也有很大影响。

2021年,深圳全年共成交新房住宅52417套,同比增加15.5%,创近六年新高,但不足北上广的1/2。

如此硬核的调控,为何一手房成交量仍然上涨,根本原因是一手房限价,导致一二手市场倒挂,于是掀起“打新”热潮。

所以,调控的威力,主要伤及的是二手市场。

2021年,深圳全市二手房成交量仅40699套,只有2020年的42.7%,仅相当于广州的34%,创下近15年的最低值。

深圳福田CBD从GDP的算法来看,一手房交易产生的增值部分,会计入GDP,但一手房去年限价太狠,开发商利润骤减,对GDP的贡献估计不大。

二手房交易不直接计入GDP,但二手房交易量锐减57%,这对银行、中介、装修、建材、家用电器等上下游产业同样有巨大影响。而且,每一笔二手房交易都有可观的税费产生,交易量锐减,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虽然GDP减速,但2021年的深圳,仍然有一些经济数据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固投增速虽然很低,但其他产业部门的投资仍然是高增长的,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1%。另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5.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9.4%,教育投资增长39.2%,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18.6%。再比如,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3D打印设备分别增长173.9%、60.5%、40.9%、21.2%。另外,工业企业利润显著回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03.54亿元,增长23.7%。

制造业增速下滑,但服务业增势良好,2021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3%,十大行业营业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九个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21年,深圳税收收入达到8299.3亿元(不含海关代征税收),同比大增15.6%,稳居前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本外币存款再创新高,截至2021年12月末,深圳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125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77240.78亿元,增长13.6%。10深圳2021年经济综合发展“成绩单”


(1)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后,深圳发展进入平稳上升期从2.7亿到1万亿,深圳用了30年;

从1万亿到2万亿,深圳用了6年;从2万亿到3万亿,深圳用了5年。打开这3万亿的成绩单,可见到的是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过万亿元,财政收入超万亿元;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5.7户;是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74位全职院士集聚,在站博士后超5000人、科技人才超过20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00万人……深圳的经济发展是实实在在的,是潜力巨大的。无论对于深圳都市圈、对于广东,还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对全国来说,深圳的发展能级都在强力提升,其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当前,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两市都市区部分的深圳都市圈,已经有了3万亿量级的深圳、1万亿量级的东莞、近5000亿量级的惠州,整个都市圈经济总量预计超过4.7万亿元。按照《深圳“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将达到4万亿元。5年上一个新台阶,步稳蹄疾显示出这座城市已迈入自信从容的发展期。经济总量方面,随着深圳经济总量破3万亿元,预计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可超过12万亿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粗算约合1.92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将坐实世界湾区第二位置,并与经济实力最夯的东京湾区有一拼。刚刚过去的2021年,从《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这一篇文章表示:开发建设前海合作区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深圳与香港一线,西有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中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东有深港口岸经济带,正全面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2021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11338.59亿元,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19299.67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8%。

制造业向阳生长,工业生产稳定恢复,是深圳经济的柱石。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两年平均增长3.3%。超八成工业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3.3%。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3D打印设备分别增长173.9%、60.5%、40.9%、21.2%。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2)万亿GDP城市财力报告:深圳公共预算收入以4258亿元,位居前三

01、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39亿元,同比增长10.7%,超出年初预算约4800亿元。在已知全年数据的22城中,共有16城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过千亿门槛:

其中,上海7772亿元的公共预算收入体量,对比去年增长10.3%,位居第一北京2021年公共预算收入为5932亿元对比去年增长8.1%,位居第二;据北京市财政局报告,2021年,北京市新冠疫苗生产企业业务迅速增长,带动医药制造业财政收入增长1.8倍。此外,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信息服务业财政收入增长33.1%。深圳2021年公共预算收入为4258亿元比去年增长10.4%,位居前三;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1.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从财政恢复状况来分析:对比2019年,上海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出606.7亿元

深圳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出400亿元以上,堪称经济复苏最强劲的两座城市。

02、从《2021年胡润百富榜》这一篇文章中,数据显示:中国高净值家庭(是指家庭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以上的家庭)财富总资产达到125.9万亿,可投资资产约占67%。高净值家庭最多的城市,分别是北京(29.4万户)、上海(25.5万户)、香港(22.3万户)、深圳(7.6万户)、广州(6.9万户);其中增幅最快的是深圳(2.7%),香港最缓(0.5%)。

从城市角度来看,上榜企业家最集中的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接着是杭州、香港和广州。



从行业角度看,今年上榜企业家所处的前五大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大健康、房地产、化工和金融投资。‍‍一个很突出的变化是,房地产、互联网、教育和游戏行业的上榜人数和财富总量明显下降。



03、在《2021年财富榜》这一篇文章中,数据显示:深圳又有3+6家企业将冲击世界500强



▲ 2021《财富》世界500强深圳上榜企业

深圳企业比亚迪、顺丰控股、平安银行等数家企业营收表现抢眼,年度营收或将超越2021世界500强榜单240亿美元的最低门槛,有望继中国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恒大、腾讯、万科、招商银行、深投控8家企业之后,跻身2022《财富》世界500强。

此外,华侨城集团、招商蛇口、阳光保险集团、中国广核集团、中兴通讯和中集集团这6家公司也有望在数年内达到240亿美元的营收门槛,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有力竞争者。04、从《2021年中国电子企业百强榜》这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北京占36家、深圳占22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919.57分”排名第一。

深圳上榜企业名单:





05、从《2021年全球独角兽榜》这一篇文章中,数据显示:深圳以32家企业总部上榜位列全球第五,国内仅次于北京(91家)、上海(71家)。


独角兽数量上,中国以301家位列全球第二,比去年增加74家,其中八家独角兽估值超千亿;

值得注意的是,17%(51家)的中国独角兽总部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中,有32家独角兽企业聚集在深圳;接近独角兽企业数世界排名第三的国家印度(54家)。



全球独角兽TOP10榜单中,中国有3家企业入围。其中,


  • 字节跳动以2.25万亿元估值位列第一;
  • 蚂蚁集团以1万亿元估值排名第二;
  • 菜鸟网络估值2200亿元,跻身榜单第九名。


(3)2021年各领域城市排名:深圳成为“快速发展型湾区城市”

01、从《2021年综合竞争力城市》这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头部城市排名基本稳定,区域中心城市仍然引领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南高北低、南升北降”的趋势依旧延续,而“东高中西低,东降中升”的趋势开始出现。


报告显示,2021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城市依次为: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


排名第十一到第二十的城市依次为:杭州、成都、宁波、佛山、澳门、长沙、东莞、常州、厦门、青岛。数据显示,深圳可持续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内地第一,高于北上广。倪鹏飞表示,深圳的高收入人口增量排名和高收入人口密度排名与其综合排名相符。在四项二级指标中,深圳的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排名第一,环境韧性和科技创新也均位列前三。经济活力竞争力排名高得益于青年人才比例及经济增长率。在三级指标中,深圳青年人才比例指数位居第一,并比其他四个城市有着较大的领先优势;深圳的社会安全指数位居全国第二,相较于其他四个城市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02、从《2021年高质量发展城市50强》这一篇文章中,从总榜单可以看出:深圳、上海、广州、北京位居前四;

通过创新发展(深圳以71.7分排名第一)、绿色发展(深圳以70.5分排名第三)、人口潜力(深圳以87.2分排名第一)、经济增长(深圳以74.9分排名第三)、民生改善(深圳以62分排名第五)五大维度进行分析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1)、从发展理念来看,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增长模式看,高质量发展更注重质量、效率的提升;

(2)、从发展目标来看,高质量发展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为目的。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从创新发展来看,深圳以71.7分居首,广州因其高校人才规模较大排名第二,北京、上海、苏州、成都、杭州、合肥、南京、武汉分别居3-10名;前十名中,长三角创新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群,占据5席。

(2)从绿色发展来看,上海以91.5分遥遥领先,广州、深圳紧随其后,杭州、长沙、东莞、南京、北京、重庆、南宁位列前十;

北京在节能减排、城市绿化方面与其他城市水平相当,但在环境治理方面较弱;

南宁在城市绿化、环境治理方面较为领先,因此进入前十。

(3)从人口潜力来看,深圳以87.2分一骑绝尘,杭州、广州、东莞、佛山、珠海、厦门、中山、南京、苏州分差较小位居2-10名;前十名均为南方城市且均位于东部地区,其中珠三角占比60%霸榜,北京、上海因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程度高未进入前十。

(4)从经济增长看,北京、上海以83.1分并列第一,深圳、苏州、广州、南京、无锡、杭州、重庆、宁波进入前十,其中苏州的有为政府、区位优势、营商环境、清亲政商关系、外向型经济使其超越广州成为第四。

(5)从民生改善来看,北上广作为老牌一线城市,因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医疗资源丰富、交通体系发达位居前三,南京、杭州、成都、深圳、武汉、青岛、宁波位列4-10名。




03、从《2020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这一篇文章中,广东10座城市上榜,深圳以“80.59分”蝉联全国第一,其次排名分别是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湛江。

附:百强城市名单(如下图)

04、从《中国人口形势报告》这一篇文章中,深圳为何成为创新之都?



深圳成功的关键是“毗邻香港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敢为天下先”+“优越营商环境”,政府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实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唯才是举”、“筑巢引凤”,吸引大量人才。

深圳长期致力于打造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业):(1)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第一支柱产业,其高速发展主要来源于深圳市的前瞻性产业政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呈现自主创新的良性趋势,为深圳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重要动力,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金融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深圳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合理的现代金融中心,初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区域金融中心,2020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189.6亿元,占同期全市GDP的15.1%。

(3)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来源于深圳的优越的地理位置,1998年将其列为支柱产业,此后政府深入探索物流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目前深圳物流基础设施和电子通讯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2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655万标准箱,在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中位居第四。

(4)文化创意业在2005年被认定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深圳从2011年开始提出要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软件业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现已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发展。



(4)文化创意业在2005年被认定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深圳从2011年开始提出要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软件业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现已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发展。


05、从《2021年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这一篇文章中,得出结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

2002年,深圳实施《关于引进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若干规定》,把引才重点转向高层次人才,此后不断出台“孔雀计划”“十大人才工程”等计划;

在2017年成为首个人才立法的城市,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各项政策叠加形成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深圳人才吸引力位于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上杭。



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的加权结果。

其中,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该城市引得来的能力,人才净流入占比、人口净流入反映该城市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从结果来看,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位居前十


再来看下深圳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收据:



其中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深汕特别合作区)1756.0061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40万人增加了713.0061万人,增长68.46%,年均增长了5.35%。

10年期间,深圳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呈现人口性别比有所提高人口红利继续保持,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新特点。


06、从《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这一篇文章发布后,从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开放度、发展支撑、发展潜力、发展可持续性等六个维度构建湾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10个湾区核心城市为样本,测算得到世界湾区发展指数。

根据综合评分,10个湾区城市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东京、纽约、伦敦、香港、圣何塞、旧金山、深圳、广州、悉尼和澳门;其中深圳排名第七,同时和广州并列成为“快速发展型湾区城市”。




07、自《2021年全球城市500强》发布后,纽约继续当选为全球最有价值城市,伦敦、东京紧随其后。全国共有40个城市上榜,深圳以4350.3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单第34位。


08、《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这一文章中,再次明确了10个“流量入口城市”。中心城市是人、财、物、信息、技术汇聚的地方,也是5大要素的“流量入口”。从提及次数上看,上海位居第一,北京、广州并列第二,深圳排名第三。到2025年,基本建成口岸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建设集约高效、运行安全便利、服务完备优质、管理规范协调、危机应对快速有效、口岸经济协调发展的特色国际一流现代化口岸。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口岸,高质量完成“五型口岸”建设,分别是:平安口岸、效能口岸、智慧口岸、法治口岸、绿色口岸

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口岸,高质量完成“五型口岸”建设,分别是:平安口岸、效能口岸、智慧口岸、法治口岸、绿色口岸。“10大流量入口”,主要是指这10个航空口岸国际枢纽。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重庆、成都、深圳、乌鲁木齐、西安、哈尔滨。


09、在《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这一篇文章中,2020年,深圳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8446.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0.5%,总量、比重均居全国第一位,并培育了华为、中兴通讯、腾讯、平安科技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主导型企业。深圳前三季度新注册数字经济企业同比增长超八成;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过万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其中,在数字核心产业、数字政策环境两个维度,深圳领先全国。

(4)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其中工业投资一马当先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两年平均增长5.9%。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1%,制造业投资增长22.5%,均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伴随着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利润也在显著回升,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03.54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7.0%。

分行业看,十大行业营业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九个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4.3%、21.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9%、23.9%、19.6%、14.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9.4%。全市货运量同比增长6.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8.4%,铁路客运量增长7.6%。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125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77240.78亿元,增长13.6%。民生领域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其中,教育投资、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分别增长39.2%、18.6%。

(5)深圳出口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民营企业独领风骚。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5435.57亿元,同比增长16.2%,两年平均增长9.1%。

其中,出口19263.41亿元,同比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7.3%,出口规模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进口16172.16亿元,同比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11.2%。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6.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从注册类型看,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8.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6)经济指标彰显发展成果

深圳经济跨越3万亿,也为居民收入水平带来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47元,比上年增加5969元,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高出同期GDP增速1.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2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2%,衣着价格上涨0.3%,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7%。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其中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占“大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70.22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同比增长12.6%,占总支出的比重为七成,卫生健康、教育等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5.8%、13.5%。

小投发布于 2022-03-10 财经
gdp
上一篇:2021年GDP排名出炉!粤苏鲁浙4省加起来比日本还高,达到世界第三下一篇: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全年GDP破110万亿,喜获“十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