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投资610万理财产品打水漂,本金利息能拿回吗_判了!

一名67岁的老人花费610万元认购了某商业保理公司发行、某资产管理公司承销并管理的应收账款收益权产品,期限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5%。然而,到期后,却未能按约定兑付认购款项和利息。老人家一纸诉状告上法院,要求返还认购本金610万元并按承诺的年化收益率8.5%支付利息。

今日,广东高院发布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上述案例入选。

丁某飞是一名67岁的老年人,于2017年认购了某商业保理公司发行、某资产管理公司承销并管理的应收账款收益权产品610万元,合同约定该产品资金投向某商业保理公司持有的优质应收账款债权,期限为1年,300万以上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5%。

然而,该产品到期后某商业保理公司、某资产管理公司未按约定兑付认购款项和利息。

沟通无果,丁某飞遂诉至法院,请求返还认购本金610万元并按承诺的年化收益率8.5%支付利息。

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某商业保理公司通过地方交易场所将应收账款分割成理财产品向若干个普通投资者发行以融入资金,是一种变相吸收存款、募集社会资金从事保理业务的行为,其将保理业务的风险转嫁到金融知识欠缺、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普通投资者上,妨害保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该商业保理公司明知其发行的应收账款收益权所依据的应收账款不真实,却隐瞒真实情况,向金融消费者作出固定收益的承诺,给丁某飞造成损失。

因此,《认购协议》依法应认定为无效,某商业保理公司应向丁某飞返还610万元,并按承诺的预期收益率即年利率8.5%计算利息,以填补善良相对人信赖利益损失。

某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关联公司及承销人,未就其承销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做到对投资人负责,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法院指出,老年人往往金融知识欠缺,风险意识和维权能力相对薄弱,保护老年人金融消费安全需求日益突出。

本案依法认定商业保理公司的经营模式属于变相吸收存款、募集社会资金从事保理业务行为,妨害了保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危及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并判令发行人和承销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有效保护了老年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构建更加合法、安全的金融投资消费环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陈康秀、钟蕾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admin发布于 2022-03-17 11:15:16 头条
上一篇:隆基股份签订195亿元重大投资协议超一半投向高效单晶电池项目下一篇:投资金额约195亿元!鄂尔多斯签订重大投资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