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大转弯》后续_我记录了20条投资人笔记

作者:张 珺

在上周五发布的《风投,大转弯》中,我把视角和镜头聚焦在时代大周期下,基金和个体的小周期,想凸显现代风投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年中,初生代、中生代投资人们的命运浮沉。

在与经纬多位合伙人的采访中,我们还聊到许多对行业、时代、未来趋势,以及投资方法论演变的话题。

投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敏锐的群体之一。在互联网机会消失、时代大转弯的当下,很多人对未来十年何去何从感到迷茫。不妨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这篇文章会涉及三个当下比较热门的赛道——新能源、企业服务和生物医疗。采访对象分别是经纬三位合伙人——王华东、熊飞和喻志云,部分包括他们的团队成员。他们都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出生,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中国的中生代投资人。

我在这里总结了20条笔记,供大家参考。

「再懂人性,做不出来也做不出来」

by 王华东

投资方向:新能源、半导体、消费

代表项目:理想汽车、芯驰、简爱

采访口头禅:「我跟你讲」「我认真跟你讲」

1、你投资的不管是李想(理想创始人)还是唐岩(陌陌创始人),都感觉不那么传统,有点离经叛道?

王华东:「对,都不是正统的人。就是不一样的人,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2、你推动理想这个项目的过程?

王华东:「2016年,大家都在讲移动互联网红利没有了,我在想未来要干嘛。当时偶然一个事情,想到一个大话题——

过去10年的VC在移动互联网赚了很多钱,但是没有几家VC在手机硬件产业上赚到钱,唯一一个赚到设备钱的是小米。大家对硬件关注是如此低。

我想,如果未来10年再出来一个有价值的设备,这设备是什么?同时,车会不会有大变化?我们2016年研究了一下。结果是,电动化和智能化会产生巨大共识——其中,智能化是核心。

我们最先是看自动驾驶,研究完觉得,自动驾驶只做算法、软件,没戏,必须软硬结合才行。我们一家做L4、Robotaxi的都没投,因为从2016年、从根上,就不看好这个模式,觉得落不了地。

我们必须要去投车,投车的前提我们看好智能化。这就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哪些人能够把智能化做好?——我们觉得,要具备非常强软件和AI能力的人。如果能把软件和AI能力的人招到并且管好,创始人必须是互联网的人。

我们看了一大堆。但是做了这个判断——互联网背景的创始人才能把智能化做好——以后,就看的不多了。」

3、当年移动互联网时代,VC都说投资就是看人、投人?现在还奏效吗?

王华东:「从整个大的技术创业来讲,最核心的基本判断是,这个公司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技术创业你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再懂人性,做不出来也做不出来。

不管是汽车领域的产业链还是半导体,所有硬科技,第一大要素是:这个团队能把东西做出来。最好是,团队做过这个事情,或者团队整个教育、过去经历有相关的经验能支持。专业背景在技术创业,绝对排在非常高的位置。」

4、怎么从投资单家公司,到布局整个行业?

王华东:「投完理想之后,我们立刻决定投产业公司。我当时研究的一个东西——苹果发布iPhone之后的股价变化,舜宇进到苹果产业链之后的股价变化——苹果涨了60多倍,舜宇涨了80多倍。手机产业链给我了很多启发。

我们第一家产业链的公司易航,是2017年初投的,2017年下半年投理想,2018年投车载芯片公司。我们当时投的时候,几乎没什么投资人看。」

5、这个赛道可以吃多久?未来几年如何演变?

王华东:「至少10年。这个行业,现在还没开始呢。

我自己觉得,2023年、2024年比较重要。去年市场火了,所有人都在做电动车。大多数人会在2023年、2024年把新车推出来,市场进入乱战。

2025年,行业会有大爆发,至少一辆车卖到百万以上,在中国市场新能源占有率过半。

大胆地预测一下,大概除了比亚迪之外,没有传统车企。比亚迪现在是电动车领域比较强的传统车企。

我自己觉得前几名有可能就是:比亚迪、理想、小鹏……这个写进去(笑)。」

6、「我认真跟你讲,为什么我认为会是这几家公司。

你看手机发展史,智能化之后就会变成头部集中化。为什么会变成头部集中化?因为智能化研发投入太高。不像传统车,一个发动机可以做10款、20款车型,智能化研发要花很多钱的。

智能手机时代也一样,全是爆款产品。你去买iPhone,去买华为的Mate,华为的P都是爆款。汽车行业也会一样,必须有一款车能覆盖比较大的用户规模。

我觉得特斯拉非常对的一点,是就四款车。我就通过这个不断降成本,不断降价,去做更大的市场。特斯拉最终可能有30%的毛利。

车企接下来很重要的竞争,是产品定义能力。当一辆车有足够大的量之后,规模化的优势才能体现。你也可以一个月15000辆,但你是3辆车、5辆车组起来,很多成本无法优化。我1辆车卖到13000,成本就能降下来。」

7、很多人当时质疑理想的增程式,你们怎么看?

王华东:「中国城市能够自己装充电桩,自己充电的比例不超过2%。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不能只服务2%的用户嘛。美国都是house,可以随便安装充电桩。」

8、对了,「李想很有可能是蔚、小、理三家的创始人中,唯一一个自己在开车上班的」。「他自己开理想。」

「机会主义是最大的痛苦」

by熊飞

投资方向:企业服务

代表项目:北森、太美医疗、PingCAP

采访口头禅:「我多说一句」「我多说一句吧」

9、DS(徐传陞)说,你是2010-2011年进经纬最早的那波投资人之一。

熊飞:「对,小鲜肉变成老腊肉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的前两年都干得不太好,险些被优化。当时不是很专注,什么都看一票。机会主义是最大的痛苦,短期很嗨,长期害人。」

「后来张颖找我,我以为我要被优化了。他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你看看To B吧。他给我指条ming路,我也不知道是光明的明,还是冥界的冥。但是他说Workday刚上市,我说那行,我就开始看To B。」

「年轻人在早期物质欲望比较低,想成就自己。也就是物质欲望低,我忍受了2012年到2017年的寂寞。很多人应该很难忍受,说实话5年风水轮流转,什么P2P、在线教育……我一直在替补席上坐着。」

10、最痛苦的时候?

熊飞:「上面是第一段痛苦。

第二段是2016-2018年。有一段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有点金胜手,中国的Workday、Salesforce,都让我投了。但是到2016-2018年,我发现,很多东西不及预期。我2017年错过了好几个大案子,比如数据分析和电商领域后面很大的两个独角兽项目。理由啼笑皆非,就是美国没有,特别教条主义。」

「那个时候判断逻辑说说都很傻,就是Copy to China。

我列了一个很傻的表,这个表是大概在美国IPO的公司里——100亿美金、50到100亿美金、10亿到50亿美金公司分布在哪些行业?

再一列是中国,大概有哪些公司?一个领域布局了,就把这个领域标黄。争取每一行都标黄。

这个东西有它的历史性,只适合刀耕火种的时候。因为第一,都很便宜,我们投公司基本没有两三千万美金估值以上,很多甚至几千万人民币。第二,当时选择也不多。

我投的每个东西海外都有对标。当时一看电商领域那家很大的独角兽,海外也没有,easy pass。至少那两三年教会我:实事求是。

中美越来越不一样了,这很像To C,2000年左右Copy to China,但到2008-2009年,是中国独有的创新了。To B是2012年-2013年Copy to China,2016年-2018年是分水岭,变成Copy to China和中国独有5:5了。我现在投的,七、八成以上美国是没有对标的,从2018-2019年系统性把这个补上。」

11、在To B的投资方法之后是怎么迭代的?

熊飞:「1)寻找质变。这跟To C是统一打法。比如滴滴、饿了么,之于以前的打车、餐饮是质变;我们要投SaaS,SaaS之于安装版是质变;我们要投开源,开源之于非开源是质变;我们要投Cloud,Cloud之于非Cloud又是质变。我们有一句话叫:不完美的质变,完爆完美的量变。

2)要投大赛道。企业花钱最多是什么方面?在大职能、客服、销售,HR、财务、数据存储……我们不会去投一个问卷工具。它可能蛮快到几千万收入,但天花板很低。

3)先壮再胖,而不是先胖再壮。To C是很容易先胖再壮,比如今日头条,可能一年亏十几亿,但是一旦商业化,第二年赚十几个亿。To B完全不存在。

虽然说一个软件是70-80%的毛利,但我有市场、销售、售前、客户成功、客服,中间还有实施和交付。我经常说,如果在很早期,这个公司亏5000万、拿2000万收入,长期一定赢不了。你亏个2000万,拿5000万收入,我觉得还是OK的。」

12、判断项目,最关注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

熊飞:「我自己内部有一句话:NDR is everything。

我会把Net Dollar Retention(NDR、金额续购率)看得很重,这个说明口碑和客户忠诚度。很像社区,DAU高,但留存不高没有意义。

NDR是100%-110%算不错,110%-120%是优秀,130%-140%是厉害。如果NDR在80%-90%以下,我大概率就不投了。

我多说一句,我下面的同学会说:熊飞,你这样没考虑新增,老客户特别满意,新客户涨不起来,不歇菜了吗?我说:no、no、no。如果NDR是140%,一定有新客,进来每一个新客,都预期未来是繁花似锦;但如果NDR只有80%-90%,甚至70%-80%,每一个新客户进来,第二年都愁云密布,想怎么让他不断约。」

「我再多说一个case。我有一次跟某家一线基金的核心合伙人聊天,他在消费领域,可能是国内投的最好的投资人。我请教他,我说你投某消费品牌投的特别好,能跟我分享一下你为什么投它吗?

我以为他会从这个行业的文化沉淀开始分享,再加上什么消费升级、情感需求、Z世代。结果他只回了我一句话:因为复购率高,大概是其他品牌的数倍。这是我去年跨领域给我带来的A-ha moment。」

「所以我多说一句,一个品牌,或者好生意,本质上拼的是忠诚客户数。很多公司现在的问题是,把忠诚两个字去掉了,拼客户数。做忠诚不容易,做客户数是容易的。」

13、对人的判断标准?

熊飞:「勤奋一线,独立思考,冠军意识。

一线对创始人特别重要,为什么?我后来发现,我亏的大钱都是创始人特别会讲故事,但是人特别不在一线——如果他既不会讲故事,人也不在一线,他骗不来钱;但如果他人很会讲故事,又在一线,大概率花钱比较有效率。」

14、预测一下未来10年的企业服务市场?

熊飞:「宏观来讲,数字化不可逆。

我跟团队同事说:兄弟,如果把你放到1970年代的美国,你眼前有三个公司:SAP、Microsoft和Oracle,你可能觉得这是什么傻X公司,在一个犄角旮旯里搞一点数据库,一堆nerd。

我们现在至少也像1980年代的美国。有Lotus,公司有点规模,一年能做几千万美金、一亿美金收入,但是也没那么吸引人。

没关系嘛,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你看现在SaaS与Cloud能够占整个纳斯达克的百分之几十以上份额。所以,做时间的朋友吧。」

「投药的本质还是science重要」

by喻志云、薛明宇

投资方向:生物医疗

代表项目:沛嘉、艾棣维欣、恩和生物

采访口头禅:「你看」「你会发现」

(薛明宇是经纬投资VP)

15、你是经纬唯一有博士学位的合伙人。

喻志云:「在加入经纬前几年,我是公司唯一一位博士,现在仅我们医疗团队就有3个了,变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科学家创业本来就比互联网创业者年纪要大,没有那些人全面。

你会发现科学好的人,能钻那么深,就不会那么八面玲珑。你看那些八面玲珑的,就较难钻到学术里很深。这两个是矛盾的。」

16、你属于哪一种?

喻志云:「在商界工作了这么多年,对人性有了越来越多理解,现在算是平衡得还行。

我学的是计算化学。当时博士毕业说实话不好找工作。虽然我的导师当年是最牛的,他创立的公司现在是美国最牛的AI制药公司,如果找不到麦肯锡工作,我也差点去这家公司打工,但反正命运最后就这么安排了我走向了这条路。

现在我这样的背景,一出来可能就被AI制药公司拿走了。」

17、为什么经纬从2018年开始大举进军创新药?

喻志云:「2018年,我们天天在市场上跑,可以说是量变引起质变。

首先国家在政策上松绑,比如说一些标准,越来越向美国看齐,同时不要求初创公司建自己的厂房。钱应该花在研发上。你去建一个厂房,花很多钱。这就导致有大批的CXO、CMO出现,让初创公司可以把钱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比如说研发。

然后,2018年本土创新药的人才也成长起来,前几年很多跨国药企都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后来他们撤了,本土人才有一批到位,海外华人也在加速回国。

你看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政策,地利是中国的这几个产业集群形成,张江、苏州、昌平亦庄、武汉、成都,人和就是人嘛。」

18、投创新药,最关键的是什么?

喻志云:「除了对人的判断,投药的本质还是science重要。

我经常跟创始人开玩笑说,我的团队是按照一个创新药公司来配置。

我学化学出身,北大本科,哥大博士,在耶鲁做博士后,09年回国开始做投资,到今年13年。

薛明宇是我北大师弟,他当年是化学奥赛国际金牌保送北大元培,读了一年去港大,最后一年在伯克利交换,哈佛念博士,康奈尔医学院做博士后,化学和生物都非常厉害。

我们还有一个临床背景的博士,做过医生,拿过手术刀,做过外科手术。他属于医生里头难得的会读科学论文的。」

19、创新药投资上层的版图设计?

薛明宇:「我们会是一个大逻辑,Y轴是疾病领域,比如血液肿瘤、实体肿瘤、免疫等不同适应症,X轴是技术平台,比如小分子、单抗、双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基因编辑。

这些技术平台、技术手段,对于疾病有没有好的方法呢?每一个格子去看——我们更专注在早期布局颠覆性技术,这些颠覆性技术在突破期、萌芽期或探索期去针对各个疾病领域,特别是大的疾病领域能比现有疗法好很多,就是我们判断的下一代疗法。成熟期的东西,竞争比较激烈,我们会有选择性地布局差异化。」

「我们都在找技术阈值。进一步分析下来,有四个板块——1)细胞的基因治疗,2)合成生物学,3)偶联与降解,4)新一代的靶点——都属于技术手段能切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四个领域我们分别布局了5到8家公司。」

「我们有一个标准,假设世界上有一个平行宇宙,如果一家早期公司,他同样的团队在麻省、剑桥活不下去,我们就不该投。相反,他能拿到全球范围内一线基金的钱,能成为一个明星的biotech,他在全球舞台上也能打,就符合我们的标准。」

20、你们是科学的精英,是人性方面的学徒,对于人有什么观察吗?

薛明宇:「做出一个药来,有些人性的坑就得去反思,比如说创始人的股权问题、CEO配置问题等等。」

「医疗领域的热点和投资主题,永远不可能枯竭。人类对science的认识每一天都在进步。实话说we still need to prove ourselves,我们还有很长的路才能证明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admin发布于 2022-03-19 00:25:33 头条
上一篇:隆基股份签195亿元重大投资协议下一篇: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我学到了什么_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