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_兰小欢教你“置身事内”

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否存在“常识”?什么样的常识,能帮助国人理解自己身处其中的经济生活?从2021年8月出版即热销至今的《置身事内》,讲述了我们国家的经济故事。

3月11日北京PAGEONE书店五道口店举办了《置身事内》分享会,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兰小欢,与读者见面分享。

兰小欢的分享从“世俗”的经济学开始,到乐观的“信念”结束。首先,他指出,《置身事内》想强调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单纯的所谓的“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是人为造出来的一个概念。经济、政治、社会是学科的分界,一个现象从经济角度看就是经济的,从政治角度看就是政治,从社会角度看就是社会。《置身事内》以地方政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讲解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和发展逻辑,即地方政府有怎样的权限和责任?具体是怎么做的?做完有什么后果?帮助关心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的读者增进有关中国发展的认知。

兰小欢在《置身事内》新书分享会现场

以下为兰小欢讲座内容:

“土地财政” 与“土地金融”

兰小欢首先指出,过去十几年间地方政府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筹集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百分之八九十。当“土地财政”衔接上了资本市场,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城投公司向银行抵押土地,成倍地把未来的收入都集中到今天,未来的收入具象起来就是购房者所偿还的房贷,购房者承诺将以后30年的一部分收入交给银行,地方政府在今天以此支撑起快速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当房价不断上涨,房产持有者通过房产的增值拥有了财产性收入,有充足的意愿持续还按揭。

在一线城市房价已经与收入脱钩,这样的趋势下无房年轻人将陷入巨大的冲突,即代际之间有房的人和没房的人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由于人少地多美国是住房条件最好的国家,但美国过去二三十年,年轻人的自有住房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美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搬回去和父母一起住,或者父母替他付完首付、还房贷。

“城市化与不平衡”

兰小欢谈到,过去十几年的城市化发展,体现出了相对的“重土地轻人”,地方政府将土地收益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很多领域,在对人的投资上,相对的少了一些。为什么叫轻人?常住人口在城市里生活可以就业,但是生活得不舒服,很焦虑,这种焦虑可以具体为四件事,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某种意义上这四件事都必须要花钱。所谓的“轻人”就是这四个方面地方政府投入相对少,满足不了新增人口的需求。

在2015年、2016年之前,各地政府相关支出是按户籍人口规模来进行规划。像北京、上海这种城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城市的学校、医院都远远不能满足常住人口和新增人口的需求。现在开始按照常住人口来进行规划,教育、医疗的投入开始提高,包括即将要建设的大量公租房,让新增人口有地方住。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这些“短板”需要一点点补上。

“重土地轻人”还使得人口流入地的房价飞涨。有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的户均总资产大概九百万,这个总资产里包含了购房者的房贷。对比相对欠发达省份例如新疆、吉林、甘肃,总资产大概是一百三四十万。这其中的差异就是房产。因为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大约是新疆吉林的2.5倍,但户均总资产达到了七八倍。

当房价升高,居民的债务负担就开始变重,老百姓买房主要是借债按揭,按揭占到居民收入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在经济高速发展,收入稳步提升的时期,高负债的压力并不明显。但当收入开始出现变动的时候,这种压力就显现出来。仅两年来的疫情,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冲击,收入开始变得不稳定。实际上除了公务员之外,不稳定的企业工资很难支撑长达30年的按揭。除了对银行的这种会计意义上的债务,所有的不能缩减的刚性支出其实也是债务,就像上面提到的四件事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因素,压缩了居民的可支配资源,居民生活不舒服,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房价成为一个矛盾的焦点。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房价矛盾没有大城市突出,普通人也能买得起。但是在一些人口流入的年轻人多的地方,往往房价非常高,如果我们继续要城市化,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大城市。新增人口增加,居民和企业的债务上升,使金融体系也面临着风险。单个行业的任何企业风险再大,都不过是行业风险。但如果风险蔓延到了资本市场,蔓延到了金融部门,就将是全局性的风险。

“债务与风险”

他提到,近年来不断听到降杠杆的呼吁,核心都是在讲金融风险。

过去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整套经济打法的第二个后果就是重规模、轻收益。招商引资都喜欢资产重的大企业,投资规模大,因为地方政府收的税收大头是增值税,只要企业有流水就要交税,利润低一点没关系,总体规模大就行。导致企业上杠杆很快,规模扩得很快,但是效益并不好,利润很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亏损。企业一旦亏损,债务负担就很重。

我们国家的企业的债务非常高,大概能占到GDP的150%左右,比德国、日本、美国都要高,这里也包含了城投平台、城投公司借的债。近两年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的企业非常狼狈,一些大型企业都出现了债务问题,中型企业有的直接破产。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的杠杆率就是非常高的。如果企业买地是用借来的钱,开发也是借来的钱,买地开发两三年,没有一分钱现金流,直到房子卖出去,才能收回钱来。如果企业自有资本不雄厚,这会是个风险很高的行业。但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里,买地也是可以融资的,使得杠杆率进一步的提高。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中,必须拿更多的地才能生存下去。

“国内国际失衡”

他还认为,我们国家过去重投资,相对轻消费。重投资将GDP的蛋糕变得非常大,膨胀的非常快,但居民收入在其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这些东西都变成了什么?GDP蛋糕都给谁了?就变成了高楼大厦,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没变成居民的钱。国内制造业的生产的能力在飞速增加,但是居民手里没有那么多的钱,消纳不了这些产品,供大于求,只能对外输出。

兰小欢说,对外输出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谁有钱,就把东西卖给谁,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美国人有钱,就把东西卖给他。日本韩国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因为经济发展要求赚钱,谁有钱,把东西卖给他,自己才能变有钱。但这样做会有好多后果。第一,我们和日韩不一样,我们的体量太大了,我们一向外输出,肯定就会有国家向内输入。比如美国花好多钱买我们的产品,贸易不平衡,它就积累了很多的债。积累了很多年以后,这个矛盾就非常突出,因为中国体量太大了,大到什么地步?比较通俗的说,就是我们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涨。我们卖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低。就是这么简单。中国的发展让世界的能源价格涨了好几倍。本世纪初的前10年被称为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一个直接后果是俄罗斯的经济从90年代的深渊中开始复苏。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冲突,其实是经济已经有所好转。当然这也造成了中东也赚了很多钱,中东的钱也大量的流入美国。但是我们卖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低。这也是美国印了很多钱,但通胀最近这两年才起来的主要因素。美国很多日用品的物价是一直在跌的,因为中国进口的东西更便宜。例如美国的玩具价格指数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就一直跌,。因为中国的这种不平衡体量很大,所有国家都要调整,造成一些冲突。对内我们当然也要调整。

依靠外部需求,在经济起飞阶段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长期依靠外部需求很麻烦,就是外部需求的不稳定,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一下把我们搞得非常狼狈。当时外部需求急剧恶化,我们就4万亿大放水,刺激了一轮。三年以后,本来应该是收缩的,把以前放出去的各种扩张性的政策往里收一收。但是到了2011年,又赶上了欧债危机,所以我们就做不了什么事情。这种外部需求的不稳定,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肯定是有问题的。现在我们想把老百姓的消费拉起来。GDP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投资占比是非常高的,当然造成了大量的GDP财富都变成了硬件的东西。消费等于收入减去储蓄。消费低就是两个原因,要么收入低,要么储蓄高。我们国家两个原因都有,收入占比比较低,储蓄率很高。

为什么要存那么多钱?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这四件事都要担心,所以储蓄率就特别高。如果这四件事儿政府要多花钱,我们就能解放一些资源,这个可能是为什么可能去年补习行业直接的消失了,这个部分花费了很多钱。我们看消费的分项数据会非常清楚,住房和教育这两项的支出在飞涨,其他消费都被压缩。所以要把消费拉起来,要提高收入,要降低储蓄,这是目前在做的事儿。换成官方的语言,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我们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相信中国会更好

兰小欢总结道,我们讲中国奇迹,经济增长奇迹讲了40年,而且现在还在增长。全世界经济起飞的奇迹不少,但最终能逃离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是不多的,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已经很难了。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还能再往上靠一靠到达发达国家水平是非常少的。40年的经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相信中国的未来还会更好。

发布会现场观众热烈互动,从对作品热卖的感受,到对热点事件、未来发展的关注,兰小欢教授一一给出了精彩回答。

谈到《置身事内》一书畅销的原因,兰小欢表示,怎么才能写得让读者们能接受?那就是使劲写。这本书是他的讲义改的,改写过程整整9个月,一天只写1000字,改了大概10来遍。因为写书和写论文有巨大的差别,论文就讲一个点,是八股文的格式,而书篇幅很长,什么知识放在前头,讲什么知识放在后头讲,非常耗费精力。作者多花功夫,读者就少花功夫,写作过程永远是这样的,作者多改10遍,读者就能看得非常轻松。

南都记者 黄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admin发布于 2022-03-29 17:10:18 头条
上一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三位经济学家谈明年中国经济下一篇:准确理解当前经济图景

推荐阅读